[1] 徐兵河,田富国,喻璟瑞,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16,38(1):23-27. [2] 邓建良,姚强,张云雷,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17,34(4):268-270. [3] 石远凯. 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指南2008年第二版介绍[J].中华肿瘤杂志,2008,30(8):638-640. [4] 杨晟,何小慧,刘鹏,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2):626-631. [5] 高天,刘佳勇,樊征夫,等.软组织肉瘤化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16):1313-1317. [6] 俞铭洁,吴雯婷,倪婷婷,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卵巢癌及宫颈癌化疗的价值[J].浙江医学,2017,39(4):307-309,314. [7] 邵珊,白海涛,王椿,等.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3):662-666. [8] 黄慧强,白冰,高玉环,等.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G-CSF预防淋巴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一项前瞻、多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10):825-830. |